联系电话:18560045886

品牌策划结合联合营销,小亦能搏大

最近几年的中国国际书展有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小规模的出版社联手合作,一起租摊位,打造自己的「主题馆」(例如2012年的「读字车站」),大受好评。 独立书店合作租摊位,一来压低成本(国际书展的摊位租金高昂,大家一起租可以租大一点,且花费便宜一点),二来场地能够有效应用(小出版社通常出书量不大,且诉求消费者客层小,自己租一个大场地,可能显得空旷),好处不小。

小型的独立出版社「联合」,在台湾其实不算新鲜事。早年「城邦集团」的诞生,不就从三家出版社(商周、麦田、猫头鹰)的合作开始,后来又有了共和国、大雁。不过,这类型的合作模式,刚好和最近几年串起的模式很不相同。 近来的独立出版合作模式,仅锁定在「联合(品牌策划)」,也就是几家性质类近的出版社,一起向图书市场推销自家新书,出版的其他面向还是独立自主,保有自己的出版独立性。 其实,约莫十馀年前,便有学术出版的老前辈曾经跟我提起过「联合营销」的概念,当初他的想法是,想召集一批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人文出版社(以属性互补为主),共同联合(品牌策划)。

主要考量,是图书市场日渐由大型集团寡占,台湾前二十大出版集团在主要零售通路的营业额之高,令其能拥有较多的品牌策划资源,顺道排挤了其他中小型出版社在大型连锁通路上架曝光的机会。为了替自己争取新书曝光度,避免被日趋大众化的主流市场边缘化的命运,联合(品牌策划)乃必然之趋势。

可惜概念虽好,却始终只闻楼梯响,反而是一些近两三年崛起的新出版社,剑及履及地推动品牌策划。 无独有偶,联合营销的概念逐渐在出版界蔓延开来,不只小出版社们开始组织联盟,小型独立书店们也开始结盟,光是我知道的就有温罗汀独立书店联盟()、独立书店联盟,二手书店也透过发行书店地图的方式,某种程度地开展著自己的联合(品牌策划)策略。最近,独立书店得到文化部的经费补助,也推出了自己的独立书店地图。

看来,小出版社与独立书店们已经越来越认清想要在过度供给与大型出版集团寡占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被读者发现,只能靠「联合营销」。 这让我想起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较弱的六国为了对抗秦国,选择「合纵」,组成联盟共抗强敌,还好今天无论独立书店也好,小出版社也罢,联合营销并不是为了对抗大集团,而是为了争取自己的曝光,增加出版的多元性与丰富性,是「非零和」逻辑下的「竞合」发展。

原本小和大就不应该是互斥,而应该是互补。大有大的好处(齐全、便利),小有小的优点(温馨),但也各有力有未逮的地方。大不应该仗势大欺小,小也不用老是抱怨大抢了市场。分众时代,市场其实是越来越小而多元,只要努力钻研市场需求,每个人头上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天。 更重要的是,选择小的人,原本的营运目标,就和大不一样(看看嘉义的洪雅,相信其成立的目的,绝非让自己变成大型或连锁书店),小并不代表赚不了钱或只得穷(看看雅言、自转星球),背后的愿景、目标才是决定大小的关键因素。只要小不是不得已,则小而美,小的灵活机动,可以更多一些心力放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小可以活得很自在且美好。

坚持走「小」路的人,更要坚持初衷,不要看到报表业绩不如己意,便把问题堆到大的身上(该想办法如何以其他方式补足业绩亏损,是要推畅销书,还是要推高单价高利润的限量书,亦或者投入活动,承接政府标案…)

大出版集团与大通路的确是利润考量,较认真迎合市场,也拥有较高的市场能见度…,但是,这些绝非小无法胜出的关键因素。 小之所以弱,有些时是定位使然(选择冷门领域,应该事先就很了解,自己的业绩不会太好看),有些时候才是被大挤压所造成,有时候是自己不够认真开拓市场、品牌策划产品…,原因各种各样,不能一概而论,最好不要选择以「外在归因」(都是环境造成的)解释。

是以,这些年崛起的「小」联盟是很好的,只在品牌策划或降低必要成本上携手合作,并不企图靠结盟发展成另外一种大,显见「小」的价值仍然被坚持、力守,没有被大的「利润」所迷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出版是一门很迷人的行业,可以大而强,也可以小而挺,各有各的好处。

世界的有趣从来在于丰富多元,而非定于一尊,纵然再大再强再好,还是不如能有多一些选择,让多元选择能够安于小且能见容于大,大小互补,彼此扶持,这会是一个比较健全且迷人的出版市场。 有些书就适合大集团来操作,有些书却只适合小公司来经营,让大家(只要够好的)都能活下去,是成熟的市场该有的肚量!